< back to overview
22.03.09
/

中国的平面设计以及字体艺术—过去和现在

3月22日,下午三点,2009上海国际文学节组成部分

平面设计和字体学在中国目前的情况如何?它们对视觉艺术和媒体的影响又有多广?是否从书籍到杂志,从唱片封面、电影职员名单到广告都有它们的身影?从过去到现在,从北京到上海甚至深圳,它们一直活跃在地下艺术中,是视觉传播的有力媒介,这又是如何做到的?

今年是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特《未来主义宣言》发表的一百周年。而在1921年,上海也再版了这一宣言,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趁着这一时机,专题小组将审视自二十世纪前期以来中国平面设计和字体艺术的兴起和发展。

三位杰出的专题小组成员——潘翎、欧宁、潘剑锋——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汇报他们的调查结果,剖析中国字体学以及平面设计的创造过程,并揭示它们与诗歌、文学以及艺术创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潘翎将带领我们回顾一个世纪之前艺术家们在上海宣扬的激进思想,欧宁将与大家分享一批从广州到上海最具开创性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由目前最具才华的设计师和字体设计师所创作的。在专题讨论的最后,潘剑峰将为大家讲述自己的个人经历。这三位演讲者的目的在于将这两个视觉艺术的远亲放到现代艺术运动这一大背景下进行审视。

这一活动由Defne Ayas协同PERFORMA09 – 纽约组织并主持。这一项目将作为2009上海国际文学节的一个组成部分。


专题组

欧宁:
欧宁的文化实践包括了各个学科。作为一名策展人,欧宁发起了“大声展”。这一展览每两年在中国主要城市巡展一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年轻的、创新型艺术家和设计者们的重要舞台。欧宁被选为2009香港深圳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的主策展人以及“中国发电站”(一场由蛇形画廊在伦敦巴特西电站推出的展览)声音艺术部分的委托策展人。作为一名编辑和艺术家,欧宁为人熟知的是他的都市研究,以及诸如《三元里》(2003年参加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和《大栅栏》等档案或记录片项目。他经常捐助各种杂志、书籍以及展览目录,并在世界各地进行演讲。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创立了一个独立的影视社团——缘影会。后来,他组建了别馆,作为他的私人工作室以及文化活动的场所。他目前住在中国北京,担任一个非营利组织——邵忠基金会——的总监,该基金会主要致力于文化生产和社会工程。欧宁生于1969年,在2006年9月之前一直在广州生活工作,此后移居北京。

剑锋:
潘剑锋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在孩童时期就开始学习书法。他毕业于英格兰中央大学伯明翰设计艺术学院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皆获得视觉传播硕士学位。他曾担任麦肯光明以及智威汤逊的高层管理人员,这使他在字体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来,他辞职并开始自我实践。目前,潘剑峰致力于实验性和商业性的字体设计,并期望在字体学领域发展一个国际性的交流论坛。他是中国最前沿的字体创建者以及设计策略师。

潘翎:
潘翎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曾写过《炎黄子孙:海外华人的故事》、Tracing it Home: A Chinese Journey以及《海外华人百科全书》。她最近的作品是Shanghai Style: Art and Design Between the Wars(2008)。她目前居住在上海。

Defne Ayas:
自从2005年常驻上海以来,Defne Ayas 担任2008至2010年Arthub与克劳迪亲王联合基金会项目主任,管理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事务以及纽约大学上海中心艺术史讲师。Ayas还是坐落于纽约的PERFORMA——视觉行为艺术双年展——的策展人,每年她都要在纽约停留一段时间。在加入PERFORMA之前,Ayas曾担任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教育和新媒体策划员。Ayas还是多个项目和机构(包括艺术信托基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和喀布尔当代艺术中心)的顾问和讲师。她专攻新媒体和表演艺术,并对文化交流和亚洲圈文化政策制定有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