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览《就在一转眼》中,策展人、作者安瑞娜邀请到了四位利用表演性叙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个人身份的复杂性。不同形式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思考不受当下社会价值制约的未来意识的多种可能性。这些精选的录像艺术作品将为我们呈现,即便当今的社会在不断地尝试塑造我们,但是在数字时代,我们的身份将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复杂。
为您带来:
Rehema Chachage, KWA BABA RITHI UNDUGU, 2010,2分46秒
Nina Mangalanayagam,《平衡行动》,2012,10分19秒
Shaun Leonardo, 《王室对决》,2011,11分17秒
Sofía Córdova, 《翻滚王座的回音》 #1, 2, 3, 4, 2014,19分29秒
艺术家简介在最下方。
《就在一转眼》
这个国家的整体叙事与你是谁相违背。
—塔-内哈希·寇茨
受到塔-内哈希·寇茨的著作《在世界与我之间》(2015)的启发,展览的理念基于集体主义对于个人意识的影响与塑造。展览围绕着两个关键策展维度展开。第一个维度是社会对于身份的划分—性别、种族、国籍—这些只不过是辩证的概念罢了;强行让人接受的预设社会身份划分让抽象的身份形式有了具体化的结果。第二个维度,是为了不断让这种抽象概念合理化,我们把自己的生活视为叙事。表演性叙事让实变为虚,这也就让我们即使在集体主义的控制下,依然能够实现我们的个体自主性。
盎格鲁-撒克逊人于17世纪最先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种族”概念正式提出,提出这一概念、是为了在横跨大西洋的奴隶交易期间,为“有色人种成为奴隶”提供了理想的正义化标准。正如许多美国少数族裔一样,寇茨一生都在忍受着身体和内心的压抑;在他最新出版的书当中,他根据个人的经验并结合了被灌输的虚假历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美国种族的框架。但为了要更好地理解美国的种族歧视现状,我们需要理解偏见、成见、刻板印象和不包容以外的更深远的概念。
社会学家及社会理论家乔·费金解释说,“虽然认识这些既定的概念很重要,但是它们却是极其短视的,因为这些概念只把目光放在了某个种族或者民族上,而忽略了存在于社会体系中的种族主义。”在他的著作《白色种族框架》(2009)中,费金说,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叙事、图像、情绪、以及个人或集体的歧视倾向,都强化了对少数族群的压制。
《就在一转眼》探讨的就是美国以外的这样的现实。在整个影片合集的开始,为我们呈现的是一部这样的作品,艺术家生活在一个无法逃离偏见的社会之中,不公正的财政和政治偏向愈发加深了这种阶级固化,Rehema Chachage 的作品探索的就是发声与沉默这一主题。她的录像装置作品 Kwa Baba Rithi Undugu 强迫观者做出选择—要么远离图像和斯瓦西里语(一种大部分观者不太熟悉的语言)的配音,要么去主动倾听、与作品互动。
Chachage 的作品此次以并列的镜像图像为呈现方式。在第一部录像作品中,艺术家说,观者在观看的时候,或许不会意识到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现场的活人,而是误以为是一张静止的图片。这种误读或许来自于画中女性被遮掩的身份;她试图从收音机调频的图像背后融入进来,但是却被阻止了。Chachage 选择的这种风格灵感来自于窒息感。收音机的指针不断地在画面左右来回滑动,每当指针定位到她的身体上的时候,一个男性的声音会逐渐变得清晰。在另一部相应的电影中,也就是接下来的这部,她的形态变得清晰,也能够让让观者第一次看清楚她的脸。随着指针远离她的身体,男性的声音逐渐变得不稳定。不像第一部那样,主角在视觉上和听觉上都被禁锢着,在第二部视频中,她具有了某种控制感。
作为来自坦桑尼亚的有色人种女性,Chachage 的肤色在南非大学这个由白人主导的系统内让她永远地成为了“其他”。这无疑影响着她在社会中对于自我的接纳以及如何被别人对待。作为在瑞典土生土长的居民,Nina Mangalanayagam 的母亲是丹麦人、父亲是泰米尔人,她也同样经历过许多相似的来自别人的肤浅认知。在她的双屏作品《平衡行动》中,艺术家发出质疑:生存在夹缝之间意味着什么。她说,她一直都因混血背景而被国家概念所排斥。
《平衡行动》这部作品由 Radar 委托,为拉夫堡大学的“家/园”学术研讨会而创作。那段时间中,她开始留意到体育规则与影响我们日常的想象力的标准边界之间的关系。艺术家解释说,地面的那些体操线代表着体育的规矩与行为准则,在两条线中间跑步、在泳道内游泳,都要遵循游戏内部的规则和框架。
和 Chachage 的作品类似,Nina 的作品也将视频和音频交织在一起,传递出强有力的信息。在 Nina 的作品中,文本和音乐对于作品的结构和影响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品由一段 Oliver Barrett 特别创作的大提琴音乐作为引子,这段旋律也是堆斯里兰卡、丹麦、瑞典和英国国歌的一种回应。她对于影片原声音乐的灵感来自于对体育运动的分析,但主要是来自于奥运会或各种体育锦标赛中,各国国歌所带来的灵感。这些歌词经常包含强烈的对单个国家或政权的效忠思想。公民的宣言强化了集体信仰,这样也就排斥了多种属性的可能性。《平衡行动》中的视觉和音乐元素来自于影响艺术家的个人叙事和社会结构。
在著作《黑人的灵魂》(1903)中,社会学家和人权活动家 W.E.B 杜波瓦指出,疏离感是美国黑人所具有的共同感知。他根据来自歧视的自我感知和文化错位之间的关系定义了“双重意识”理论。作为21世纪的世界公民,对于文化融合的内部协调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艺术家如 Mangalanayagam 一样,甚至拥有“三重意识”,更有人认为,对于越来越方便的旅行和越来越容易获取的媒体信息,这三重只能算是保守估计。
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身份问题,我们能够在《就在一转眼》中寻找到艺术家们的共同点,即对于表演性叙事的运用。多米尼加-危地马拉裔美国艺术家 Shaun Leonardo 在他的作品中证明了这一点,他将自己的第二自我具体化,创造了“征服者”这一身份。艺术家用自己的身体来传达社会中既定的“男性气概”以及强加在男性身上的“成功”观念。在他的行为作品中,他淡化了男人必须是超级英雄的这种古怪想法;对于男性身体的浪漫化处理以及对独特个体身份的漠视只不过是一种即武断而又毫无依据的臆想罢了。
从2004年至2007年的一系列行为艺术表演中,“征服者”数次参加到了这种蒙上双眼的肉搏战之中,有些时候同时参战的甚至有20人之多。《王室对决》的灵感来自拉尔夫·埃里森的著名小说《隐形人》的开篇,在这部小说中,一群非裔美国人也蒙上双眼,被迫加入到肉搏战之中,并需要决一胜负,而获胜者将获得的是大学的学费。通过联系《隐形人》与“征服者”(造型来自墨西哥摔角),艺术家表现了男性在社会中存在的有形的与形而上的不可见性,并结合了存在于拉丁文化中的对“超阳刚”的崇拜情节。
尽管许多艺术家都在不断地探讨“他们是谁”这条21世纪身份政治中越来越复杂的议题,Leonardo 却认为“征服者”只不过是他本我的诸多分身之一。如同 Chachage 和 Mangalanayagam 的作品一样,Leonardo 作品中的主角也在表演中迷失了。观众已经忘记自己观看的是行为艺术表演。像 Leonardo 的作品灵感来自于被强加的身份一样,波多黎各裔美国艺术家 Sofía Córdova 人情了当今社会的状况,并将目光放在了更遥远的1000年以后。《翻滚王座的回音》构想了一个这样的世界,当今我们所拥有的种族、性别、科技、工业和环境模式在未来将被去根源化并被重新配置。
在虚构的作品中,一切皆有可能。Sofía Córdova 抹去了那些经常下意识影响我们日常行为的社会边界。我们对于人的回应和对于周遭的经历只不过是基本反射,却不是基于独立意识的理性选择。尽管她与别人合作的视频行为艺术作品起初激发了我们展望充满后女权主义者、有色人种和酷儿群体的未来世界,强调了这些遥远空间(无法想象的空间维度)之间的区别,但是艺术家还是强迫观者去思考当下社会状况的问题。她创造出了一个另类平台,发散思维和现实能够在这里毫无障碍地自由对话—这一平台具有无形的多种优秀属性,能够允许天马行空想象力在这里任意驰骋,无论是固定的还是非固定的。
《翻滚王座的回音》的音乐创作来自于对于许多英文流行歌曲的西班牙语翻唱,并由 XUXA SANTAMARIA 进行表演。XUXA 是与音乐人 Matt Kirkland 合作的项目,最开始源于 Córdova 在一次表演中以艺术组的第二自我形象 ChuCha Santamaria 进行表演而逐渐发展而来。ChuCha项目在视觉艺术界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遂逐渐形成了完整架构的乐队。有趣的是,Leonardo 和 Córdova 都在以个人视角进行自省性表演的探索时,都得到了其他表演者的参与,这些参与者或多或少地将他们的第二自我进行了呈现。这两组合作的艺术创作表明,现实与虚构在逐渐地交织,因此,从对话之中进行抽象能够引发潜在的公正反省。
《就在一转眼》展示的作品中的服装搭配认清并挑战了现有人种学的权威体系。每个艺术家对传记细节的操纵和重新定义影响了观众对他们面前的人与艺术作品的解读。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媒介,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者们可以从“自我”的概念出发,远离集体偏见,虽然为了他们的个人叙事,他们也会经常使用这些已有的社会约束作为故事背景。
这些艺术家们共同质疑并谴责固有身份,意识到现实是一种建设过程,接受了我们的回忆和视角是有瑕疵的这一事实。为叙事创造新结构,安抚了那种意识到自己并不独特的感觉,从而再次证明我们并不孤独。时刻要体现你的独立性和自我价值,因为一切事物都可以《就在一转眼》之间发生改变。
作品介绍
Kwa Baba Rithi Undugu
作品探索的是“发声”与“沉默”。装置由两件收音机形象的物体组成,投影的是人类形象的录像脚本,配有断断续续的演讲声音。通过将未知来源的噪音进行混合,艺术家强调出在没有声音的情形下、缺乏问答和话语建设先决条件的情况下,与其他事物建立联系的困难。对话作为人类经验的基本需求,在艺术家的创作下,让声音作为表达个人及政治观点的符号。
《平衡行动》
两块分割的屏幕中,一双女性的赤足行走在体育馆地面的彩色胶带上,沿着篮球和羽毛球的场地线行走。低角度的镜头让观众无法看到艺术家除了脚部以外的部分,让她从场景中间离。
受到历史上地图测绘和体育规则的启发,Nina Mangalanayagam 想要探索处在中间状态、跨越身体与思维的边界意味着什么。影片原声音乐由 Oliver Barrett 作曲,演奏的是瑞典、丹麦、斯里兰卡和英国的国歌。它们暗示着 Nina 的移民历史,而画外音则揭示了她的个人经历和对文化融合的内在自我协调。
《平衡行动》为人们提供了一次让人迷失的经验,质疑社会体系中的僵化思想和对事物的非理想判断等人们常具有的理所当然的观点,质疑领土与边界,以及人们如何处理这些现象又是如何陷入其中的。
《王室对决》
受到拉尔夫·埃里森的《隐形人》的启发,作品由20位职业摔角运动员的肉搏战开始,他们全部将眼睛蒙住,互相打斗,直到剩下最后一名运动员获得胜利为止,契合书中描绘的紧张而戏剧性的开场,书中的开篇一章同样命名为《王室对决》。作为跨越文学场景再现、职业摔角和行为艺术的作品,《王室对决》是一部凶残的、没有剧本的行为表演,再现的是废奴之后的美国南部依然存在的现象,让黑人奴隶互相肉搏至最后,赢家获得相应的奖励。同时也体现出艺术家对于男性气概的这种身份的思考与探索。
《翻滚王座的回音》
这是一部现场视频表演系列作品,构想的是1000年以后的未来世界。在未来社会中,我们现今的社会结构—种族、性别、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与科技的关系、工业、资本主义社会—都将发生剧变。未来社会的图景,包括外来者、人造物以及文化,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构想新现实的机会,把我们从现有的社会秩序中解放出来,像一把扭曲的透镜一样照射着我们的当下,沿袭着反乌托邦式的科幻。
作品表现的是在新世界中,存在于重新自我定义时的可能性,自从我们编造出人类纪元之后,新世界对我们的存在产生了强烈的敌意。《翻滚王座的回音》是思考后女权主义、有色人种和酷儿群体的处所。
艺术家介绍
Rehema Chachage (1987年生于达累斯萨拉姆)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主要创作录像艺术、雕塑装置和行为艺术。她于2009年毕业于南非大学米加埃利斯艺术学院并获得纯艺术学士学位。她的作品主题与她的个人经历和处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最主要探讨的还是“根深蒂固”、“性别”、“身份”等,这也是她早期创作的一些主要议题,使她以陌生人、局外人、其他人、外来者以及沉默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这些全部来自于她四年的大学生活,在那所由中产阶级白人所主导的社会中,她以一个南非以外的、黑人女性的身份经历了四年的“文化外来者”生活。随后,带着对这些话题的兴趣,她开始研究有价值的工具的日常事务–包括社会常态和非常态的事务,如女性的身份、性别关系以及对此的颠覆。
Nina Mangalanayagam 是一位来自瑞典的艺术家及教育家,目前居于伦敦。最近她完成了西敏寺大学的博士学位并获得 CREAM 奖学金,主要研究内容为视觉艺术的融合、种族构成的分析以及身份的形成。Nina 具有泰米尔和丹麦血统,她利用多种族背景与经历探索身份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探讨身份如何被社会、家庭和环境所影响。她接受过摄影方面的训练,但近期的创作和研究亦包含图像、文本及行为艺术。
Shaun Leonardo 是一位长居纽约布鲁克林的艺术家,生于纽约皇后区。作为一名跨学科的艺术家,他善于使用自我肖像为媒介表达男子气概的崇拜情结并对这种社会既定的男性身份提出质疑。肖像来自于剪贴画、绘画和雕塑,并通过行为表演呈现出来。
Sofía Córdova 1985年生于波多黎各的卡罗莱纳市。她起初的艺术创作以摄影为主,后期拓展到行为艺术、录像以及装置艺术。她的作品从主流音乐录影带、流行文化、科幻小说和文学的传统和图像语言中获取灵感,创作出一系列围绕叙事所展开的关于加勒比大移居和身份政治的作品。Córdova 同时也创作声音艺术的作品,与声音艺术团体 XUXA SANTAMARIA 合作表演。该团体由她和她的搭档及艺术家 Matthew Kirkland 组成,创作方向包括流行音乐和实验音乐,在世界各地进行表演并发行了数张专辑。
Córdova 于2006年获得纽约圣约翰大学纯艺学士学位,随后于2010年获得旧金山加州艺术学院的纯艺硕士学位。同时,她在2006年获得了国际摄影中心(纽约)为期一年的特别培训项目证书。她曾经在表演过的场馆包括: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南市场艺术中心、Galeria De La Raza 等。
关于策展人
安瑞娜是一位居于上海的艺术实践者,拥有商业机构、非营利机构和空间的策展和执行经验。之前曾担任 Arthub 的运营经理,在与 Arthub 合作的四年时间内,她协助执行了超过25场展览。目前,她在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担任“上海种子”项目研究与公共教育项目的助理策展人。作为撰稿人,她曾为多家媒体及出版物撰稿,包括 KALEIDOSCOPE ASIA, Obieg 和 Art World Korea. 关于策展理念,她对于由21世纪全球化和新媒体的扩展引发的身份议题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Arthub 在此非常感谢安瑞娜,Sofía, Nina, Shaun, 和 Rehema积极参与到《桌上展览》项目中来。12月7日,别忘了参与展览的话题讨论,在 Arthub 位于华山路创邑 SPACE 空间内,共同探讨《就在一转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