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5.16 — 16.06.16

回顾2015上海骄傲电影节

为您带来:中国 LGBTQ 短片合集
2015年上海骄傲电影节作品回顾

《从黑夜到白天:为同性恋拍照时我们聊了些什么?》,玛鲨苗酱, 22分钟
《双城记》,林知阳,2015,30分钟
《寿星》,丹妮拉·卢卡多, 2014, 16分钟.
《不存在的选择》,吴漫,8分钟
《尚未完结》,小风,2013,7分钟
《创世纪》,德西拉娃 · 普林科莱瓦, 2015, 13分钟
《一分钟香港》,马修 · 拜伦、张路平, 2014, 5分钟

我们在梦中找到彼此:
回顾2015上海骄傲电影节

“我们都是在一瞬间知道了如何欣赏看电影,因为我们在梦中看过了无数次。”
–Richard Linklater

“别做梦,成为梦。”
–Frank N. Furter


下个月将迎来第二届上海骄傲电影节,为此,Arthub 征求了活动策展人 Matthew Baren 为我们选择了去年电影节的精选作品。在下面的文章中,Matthew 不光为我们介绍了上海骄傲电影节,也为我们呈现了电影如何对抗现有的异性恋/白人主导的社会价值对酷儿群体的成见与狭隘思维。

电影院是酷儿们自然的家。封存着隐匿欲望的画面在众目睽睽下错过的一个个场景中显现出来,那是肢体扭曲的幻影、迷离的性欲、模糊的性别。电影院是变装的媒介,穿上长筒袜和乳胶束腰,嘴唇涂以重重的粉黛,为观众呈现梦寐以求的场景。

电影是纠结古怪的,它诉诸情感、引出刺激的回环。它时而扮演施虐者,又时而扮演受虐狂。它是一副可以贴合任何手形的手套,服帖着大腿、探索着种种孔洞。

工业化的梦工厂、道德准则以及精英阶层的意识形态操控着媒体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灌输给我们如何生活以及欲求些什么,否定着越轨行为和欲望,否定着真理与暧昧。安静地坐在定食前,看着设定好的吸引人的情节和新款轿车。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变装而已。

酷儿电影是荡妇、是婊子。只要价格开得好,他/她可以跟任何人走。酷儿电影院也是母亲,他/她是恋父情结也是姐妹之恋。他/她是 Sylvia Rivera, 冲在石墙起义的最前线,呐喊着自己此刻的存在。
和简单地放几个 LGBTQ 角色的电影不同,酷儿电影更注重放眼未来。罗兰德·艾默里奇的最新传记电影 Stonewall (《石墙》)中 Sylvia Rivera 的角色被大大边缘化了。这部电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就是因为它太没有争议,充斥着平庸与洗白,干净又充满套路。别糊弄自己这样的电影会将我们向前推进。它是一部维持着现状的电影,是谎言。酷儿电影构建的是一种未来,无论什么样的身体、肤色、性别都充满力量、健美而无所畏惧地站在屏幕前。

颠覆叙述

我们在2014年创立了上海骄傲电影节,它脱胎于已有的电影节,但增加了更多的元素。我们创立的初衷在于,我们认为电影不光是娱乐的,并且酷儿中国有故事可讲。电影节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支持新兴的中国电影人,他们创作内容、梦想制作电影、有故事要讲。在2014年,我与一位住在上海的制片人有过一次交谈,他告诉我,他在上海的12年里,一个他想要投资的电影人都没有遇到。这个说法颇有争议,但很多电影人都去北京发展可能是个事实,那里有更多的资源、圈子也强大些。上海的平台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属于酷儿电影的平台?

我们也观察了国际电影市场,发现这是一个被白人,通常是顺性男性故事所主导的市场,所以我们开设竞赛单元时,就是这里线上播放的那些短片,我们规定这些电影一定要讲述中国的 LGBTQ 的故事。我们没有奢求这个项目会改变世界,但是却是迈出了小小的步伐。西方国家的影视一直以来都缺乏关于有色人种的故事,特别是美国过去的几年之中。酷儿角色就更别提了。主流电影界似乎对现状非常满足,他们认为讲一些高尚的酷儿感染艾滋的故事、同志婚姻、女同的死亡、出柜、花枝招展的打扮、再加一些吵吵闹闹就够了,找一些顺性直人演员来扮演,作为白人摘得奥斯卡。前两年,我们和世界各地的策划人和电影节建立了联系,并利用这一关系网来把我们电影节的影片推广到了更广的观众群中去。我们希望看到中国酷儿面孔和中国酷儿故事可以出现在各个影院里。

回顾2015上海骄傲电影节,我们可以看到着眼幻想与机遇的电影、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梦。《从黑夜到白天:为同性恋拍照时我们聊了些什么?》片头一个男人讲述了当他老了的时候,他会选择一天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登上一艘邮轮,在没人注意的时候投海自尽。接着,他描述了前男友如何拒绝相信同性恋关系会有未来。“老了的时候我的眼睛就花了,读不了书了。”,“那我就站在你旁边给你读。”,“这要是真的就好了。”,最后前男友选择了和女人结婚,而主人公宁可选择孤独终老也不愿过属于别人的生活。玛鲨苗酱的获奖纪录片描绘了一幅集体的“自我”肖像,跨越中国采访了二十多位男女同志,义务与欲望之间的冲突体现在他们身上,能够看到他们对于自我身份的坚持,时不时稍有偏离并为自己的未来做着打算。

林知阳在《双城记》中表现了相似的主题,这部纪录片探讨了香港的酷儿性取向与老龄群体。第一个人认为性属于年轻人,而第二个人虽然70多岁了,但是却仍然享受“第三春”并追求着年轻的男孩子。林知阳用视觉并列的手法展示两位角色,完成了一次虚拟的对话。第一个人错过做爱机遇的悲郁可悲又荒谬地与更为积极地第二个人的经历形成对比。第一个人没有意识到而第二个人意识到的是以他们的年纪来说,他们已经活在未来了,此刻没有实现的梦想与欲望将在这路的尽头消失。

在《寿星》中,在一个超越时间的空间里,一个女人对她的朋友的爱得以成为现实。她们两人躺在火车铁轨上一动不动,想要决定各自最喜欢的事物是什么。性还是家庭成为了推动性要素,当另一位选择家庭时,她的旅途将会继续,而她的伴侣则被丢在身后,或许遭受着对她过分的要求的惩罚…女同银幕之死再度出现。
吴漫在《不存在的选择》中表现了相反的观点。在她的电影中,异想天开的女主角任由自己发展,不在乎其犹豫的性格。服务员对她说,“你总点同样的东西。”,她对朋友说,“她爱上我了。”

这些影片将和其他影片一并在6月16日第二届上海骄傲电影节期间与 Arthub 同步在线上平台放映。6月10日将公布电影节信息,详细内容请点击 shpride.com/films

上海骄傲电影节期间,全部公映与活动都免费对公众开放。点击这里查看去年上海骄傲电影节的内容。去年的主题是 queer family. 本届电影节的详细内容可扫描二维码获取。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