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to overview
18.10.08 — 22.10.08
/

剪影,2008上海电子艺术节的组成部分

旨在推动公共空间中的新媒体艺术

Arthub是一个非营利性基金会,致力于推广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当代艺术创作。Arthub很高兴能在徐汇区这一上海的繁华地带举办剪影 ——户外新媒体展演。这是一个为期五天的项目,具体内容包括实况演出、特定场地装置以及录像放映等活动。作为2008上海电子艺术节的一部分,剪影聚焦于城市空间的适居程度、公共领域及其在新媒体中的转变。在多位视觉艺术家、音乐家、DJ、建筑师、程序员、舞蹈家和设计者的同心协作下,剪影得以圆满完成。参与其中的艺术家和演讲者包括了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艾略特•夏普、巫娜、Bruce Gremo、王力川、霍杰明、颜峻、顶楼马戏团、徐文恺、Nunu、翎溪、B6、Alizia Borsari、邵彦棚+陈雄伟、冯梦波、王郁洋、周啸虎、Michael Bell Smith、黄世杰、Terra Bajraghosa、村田武和萧子文。吞图和40+4也将在这一活动中展览。

剪影项目:
10月18日-22日上演

王郁洋和周啸虎的装置作品
Michael Bell Smith、黄世杰、Terra Bajraghosa、村田武和萧子文的影像作品。以及40+4和吞图。
舞台节目(衡山路和宛平路——点击下面的地图):

10月18日,19:30 40+4, 影像
10月19日,19:30 忍而为人 表演者:徐文恺,Nunu,翎溪,B6,Alizia Borsari,现场表演
10月20日,19:30 邵彦棚+陈雄伟,现场表演
10月22日,19:30 Q2008 冯梦波作品,现场交互式表演
10月21日,19:30 影像表演 马克雷作品,现场表演

乐大豆开始进行一个面向上海各派绘画艺术家的调查项目,受访者包括先锋画家,还包括传统画家、官方画家以及学院派画家,向大众呈现了一幅上海艺术界的全景画。在乐大豆、Lothar Spree、朱晓闻和徐杰——徐杰专门担任采访人——的合作下,40+4 探究了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艺术家、艺术品和上海当代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电子艺术节上展示这个项目代表着艺术界与城市之间的一次面对面的公开对话,这种交流将会促进对上海过去十五年间文化发展的反思和批判性分析。

上海出现了许多工作室,旨在探究组建一个多领域艺术家团队的可能性。这些艺术家在一个自由的创造性空间中共同工作,其间,每位单独的“行动者”都能通过正在进行中的作品了解彼此,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内容,意义和方向。随之,忍而为人(Patience for the Man)诞生了。入选的视觉艺术家们被要求超越自身媒介,去尝试新的与所谓“感知剧院”更为相关的表达技巧,引起一场多媒体图像展示和生动的音乐特写表演。B6和Aaajiao将上台与舞者同台演出,在建筑师王振飞和王鹿鸣设计的舞台上将呈现出一个多媒体视觉盛宴,这一演出或许还不能完全呈现,它只是一个暂时性的成果,在未来的展演中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邵彦棚将在由陈雄伟设计的多层影像放射屏幕上播放他的音乐,届时音乐将与图片一起在现场播放,再次探索DJ表演诙谐化。陈雄伟创作的数码影像充满了迷幻色彩,呈现了上海的各个公共场所,它们将伴随着邵彦棚创作的简约音乐共同播放。

冯梦波定居于北京,是一位新媒体开拓者。在作品Q2008中他为上海的观众带来了一场参与之旅,通过虚拟图像、蕴涵深意的游戏和与观众互动作画等为观众提供了一场互动参与的视觉盛宴。在演出过程中,他的作品设计允许观众(普通大众、艺术家、游戏玩家以及策展人)扮演各种角色,这就意味着在动画体验以及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观众可以随时重置自己的身份。基于游戏软件的时间特性,当它在屏幕上播放的时候,可以打破常规程序,在不预设任何结果的情况下,允许游戏角色随意进行互动。

影像表演是由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制作的一个视频乐谱。他将电影脚本与电脑动画技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视觉投射效果,并由音乐家现场诠释。马克雷利用视觉投射向音乐家们传递指令,组成一幅无声的影像拼贴画,从而构造出一个现场音乐的铺陈框架。影像表演将会由三组不同的国内外艺术家共同表演。同为纽约先锋实验音乐家的艾略特•夏普是马克雷的长期合作伙伴,他将与马克雷以及来自北京的著名古琴演奏家巫娜和中国戏曲打击乐器大师王力川共同献艺。紧接着,定居上海的作曲家兼游戏音乐创作者霍杰明将与背景音乐演奏者颜峻以及资深即兴演奏家Bruce Gremo联手,共同探索多层次的电子音乐内涵,观众们还能亲身体验由Bruce Gremo亲自设计的电子长笛控制器Cilia的演出效果。开场秀将由上海民俗朋克乐队——顶楼的马戏团——呈现。


第一部分—装置

周啸虎和金色的钉子
艺术不仅仅是依靠机械可以创造出的。周啸虎在创造作品时运用了动画及相类似的元素。他专为公众创作了一新作品,名为“金色的钉子”,放置于徐家汇中心地带。该装置用LED显示屏制作一碑状,呈柱体,以敲打金色的钉子为形态,插入地下,置于城市商业区的中心地带,意在表达我们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生活的核心,通过简单但又强有力的象征符号提醒人们:紧张刺激的消费生活方式中朝生暮死的价值。

王郁洋-人造月亮(装置)
徐家汇第二个大型装置是由北京艺术家王郁洋创作的作品。该装置将被置于徐家汇地区唯一“代表自然”的徐家汇公园内。在这个作品中,上海天空罕见的月亮被抽象成“人工月亮”,效果惊人。

几年前,这种“人工”自然的体验只是临时出现在这一工业中心,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该装置将在徐家汇商业区与公园间创造出一个由人造灯光构成的移动空间,人工与自然之间形成鲜明对比,亦真亦幻,最终给人们留下审美的快感。

人造月亮脱胎于老套的中国象征手法……在这里,月亮的形式被置于新的背景中,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在这个位置,所有可能的隐喻都与跳动着的光亮融合为一体。”该作品策展人李振华这样写道。王郁洋补充说:“看着人造月亮,我们就像看着亮光在照亮它们自己。”


第二部分——影像表演
LED屏幕时间表

2008.10.18.

LED港汇广场
19:30 – 20:30 吞图
20:30 – 22:30 (40+4) 视频

LED东方商厦
19:30 – 20:30 Michael bell Smith
20:30 – 22:30 (40+4) 视频

LED 太平洋百货
19:30 – 20:30 电子艺术节视频
20:30 – 22:30 (40+4) 视频

LED美罗城
19:30 – 20:30电子艺术商标
20:30 – 22:30 40+4

2008.10.19.


LED港汇广场
19:30 – 20:30 吞图
20:30 – 21:30 萧子文 + 黄世杰

LED太平洋百货
19:30 – 20:30 (40+4) 视频剪辑
20:30 – 21:30 (40+4) 视频剪辑

LED美罗城
19:30 – 20:30 村田武
20:30 – 21:30 村田武

2008.10.20.


LED港汇广场
19:30 – 20:30 吞图
20:30 – 21:30 Tera Brajaghosa

LED太平洋百货
19:30 – 20:30村田武
20:30 – 21:30村田武

LED美罗城
19:30 – 20:30 徐文恺
20:30 – 21:30徐文恺

2008.10.21.

LED港汇广场
19:30 – 20:30 吞图
20:30 – 21:30村田武

LED太平洋百货
19:30 – 20:30 萧子文
20:30 – 21:30 萧子文

LED美罗城
19:30 – 20:30 徐文恺
20:30 – 21:30徐文恺

2008.10.22.


LED港汇广场
19:30 – 20:30 吞图
20:30 – 21:30 萧子文 + 黄世杰

LED太平洋百货
19:30 – 20:30村田武
20:30 – 21:30村田武

LED美罗城
19:30 – 20:30 Tera Brajaghosa
20:30 – 21:30 Tera Brajaghosa

艺术家的表演内容必须与宣传内容一致。徐汇区是上海最繁荣的商业地块之一,每逢周末总吸引了许多年轻一族逛街购物,看电影,进剧院;同时,徐汇区也是高档住宅地区,许多高端的购物中心以及著名学府都位于该区,如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我们所关注的这一地区聚焦城空间,探索公共领域的可居住性,可变性以及新媒体的可获性。影像作品将通过网络与徐家汇商圈的LED屏幕连接,与公众形成一种互动,探索如何在当前室外屏幕具有极高商业用途的情况下赋予其文化内涵。


40+4
上海艺术发展的现状如何?艺术家们的位置又怎样?在急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以及艺术市场中,艺术家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我们向艺术家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有些涉及个人,有些涉及公众,有些唐突,有些天真,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去了解在全球化与商品化风起云涌、人与人日趋疏离时,这些人的所思所想以及上海当代艺术界的主流动态。在上海艺术界工作十年后,乐大豆开始进行一个面向上海各派绘画艺术家的调查项目,受访者不仅包括先锋画家,还包括传统画家、官方画家以及学院派画家,向大众呈现了一幅上海艺术界的全景画。一些入选艺术家是博物馆馆主,其他人则是教师。

项目采用了一种社会学方法,通过研究去论证上海艺术家们是否普遍处于一种强烈不安的状态。于是,在乐大豆、Lothar Spree、朱晓闻和徐杰通力合作下,40+4 探究了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艺术家、艺术品和上海当代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共40位艺术家和4位研究者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44这个数字在中国话中听起来像“死死”,也令人联想到一个极其相似的中国绕口令(13)。实际上,44这一数字起到了一种反语的效果,贴切地定义了我们计划的核心灵魂。

受访的40位艺术家都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每个问题都印在一张卡片上,总共二十七张,分为4种颜色。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关于艺术的名人名言。我们先从四个关于艺术家的一般性、自述性问题入手(灰色卡片),再过渡到哲学和心理学问题(蓝色卡片),紧接着抛出政治和社会问题(绿色卡片),最后以艺术产品化的相关问题(红色卡片)作为提问的终结。但在谈话结束之前,艺术家还必须从一个小包的多张卡片(浅绿色)中抽取一张,评价上面关于艺术意义的名人名言。如果他们愿意,也可以给出自己的“名言”。每段采访/谈话平均持续30到45分钟,但有时也可能会长达一个小时。

经过辛苦的剪辑过程,我们终于将零散的拍摄资料组合成一部完整的影片。影片中画面的频繁闪烁绝妙地折射了上海的当代艺术和文化场景的现状:四分五裂,不断变化。通过这种“强制性”谈话,艺术家们都在叙述中分析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今的艺术历史,他们谈到了都市艺术家的生存状态;谈到了当代中国艺术和传统中国艺术、甚至世界艺术史之间的联系;也谈到了中国的艺术市场和艺术批评的地位。在四个片断中,我们还安插了一段介绍,通过这个介绍我们向观众表明, 这部影片所要表现的不仅是艺术家个人,更是40个受访主体的集体观点:上海的艺术界并非“固步自封”。

在电子艺术节上展示这个项目代表着艺术界与城市之间的一次面对面的公开对话,这种交流将会促进对上海过去十五年间文化发展的反思和批判性分析。

届时,40+4将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一方面,在徐家汇公园的四个大屏幕上将以四屏幕格式播放;另一方面,在徐家汇广场周边商厦前的LED显示屏上将展示专为艺术节制作的特别剪辑版。

受访艺术家包括:申凡,张恩利,施勇,余友涵,周铁海,黄渊青,徐震,黄奎,杨福东,陆春生,梁玥,刘建华,李山,张鼎,唐茂宏,王兴伟,宋涛,金锋,胡介鸣,向利庆,杨振忠,丁乙,罗永进,邱黯雄,徐龙宝,王天德,朱巨谰,宋海东,谷文达,李向阳,龚彦,李磊,刘大鸿,王南溟,俞晓夫,张培成,仇德树,杨晖


受到20世纪早期未来主义关于动力、速度、工业噪音和城市观念的启发,不同年龄层次的国内外艺术家们将在徐家汇LED大屏幕前展示自己的视频作品。徐文恺、Terra Bajraghosa、Michael Bell-Smith、黄世杰、村田武和萧子文将探索各种形式、灯光、颜色、抽象作品、暗示动作、速度美学以及泛滥的现实。

徐文恺的影像作品灵感来自于计算机编程技术,并将此作为作品中的主要成分。它不仅仅只是一连串命令序列,更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方式。通过各式工具降低电脑的稳定性,Aaajiao不断探索着软件基础——控制机制和编码系统的艺术潜力。
Terra Bajraghosa深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在他的动画作品中,Bajraghosa经常运用动画中的怀旧美学以及大众传媒学来评判印度尼西亚,特别是爪哇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样式新颖,易于被大众接受,但对现世的批判过于尖锐,讽刺意味过重。

Michael Bell-Smith使用电子媒介探求大众文化以及如何在大众科技中取得平衡。Bell-Smith将音乐片段、古典电影和当代艺术重新混合,二次诠释,重新思考这些材料的文化意义。“在格子里”是他的一部影像作品,包括一系列夜间装置,仅用灯光照明,形成一种视差运动,就好像是从一辆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例如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往外看一样。作品包含了众多网络视觉元素,如GIF动画和网站上的美学符号。

使用着一种探索技术、自然和日常生活之间密切关系的艺术语言,黄世杰通常因为他华丽的装置作品为人所知,他的装置将现成的艺术品、塑料材料和零散的电子设备拼合在一起,创造各种交互的有机生活环境和雕塑。他为电子艺术节献上了一段低保真视频,制造了一段徐汇居民和上海城市风景在夜晚的奇特对话。乍一看似乎死气沉沉的视频一旦运转起来,瞬间忽明忽暗、四处游走,妆点了城市的天际线,并最终赋予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在人群中获得再生。这个作品在城市环境、技术和个人存在之间创造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交互作用,成功地操纵了空间,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将城市屏幕变成“艺术” 。当这种景象表明几乎没有人在沉思它的意义时,它使我们相信,对存在的追寻竟是可以在“一眼”间实现的。

村田武打破了数字操纵的界限,他创作了许多抽象性数字作品来重新描绘动画过程,也创造了类似罗夏测验的场景,充斥着鲜艳的颜色、形状和动作。在他的影像、装置和电子音乐中,伴随着强有力的感官冲击。他的催眠共感实验虽然是完全的数字化,但又充满着自然的诱惑。

香港新媒体艺术家萧子文对动画、影像、装置和互动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影星成龙和游戏形象超级玛丽兄弟将同时亮相于他的作品“超级警察世界”,带领观众们进入部分游戏的原始画面。其中,玛丽被成龙取代,当玛丽跳跃的时候,画面就变成成龙从大楼跳向卡车的场景,当玛丽游泳时,成龙则在鲨鱼群中潜水。

吞图
吞图计划是一个特别的展示项目,主要是以吞图为平台在线实时收集图片:在照片永远消失于电脑空间前,在网上找一个短时的平台,收集图片1分钟。吞图是没有艺术家的艺术,没有经济价值的艺术,消失与再现的艺术,要求专心,注意观察。要知道这可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次机会,也是唯一一次与世界同步的时刻。

吞图所表达出的对未来无望的意态十分符合当今中国的现状,尤其是上海。不分过去未来,只知在鲁莽的、乐观的、浮夸的现在不停地转向他物,对现实匆匆一瞥,如同他人一样,一无是处。

第三部分:演出
尽管徐汇公园本身面积相对不大,公共区域有限,但我们还是搭建了一个夜间演出舞台,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真实的实时思考环境。艺术家、音乐家、DJ、建筑师和编舞者等跨领域合作始终是我们关心的重中之重。

忍而为人——正在进行的工作
上海的很多艺术工作室都在尝试建立一种跨领域、创造而开放的工作方式,在其中每个单独的“行动者”都能通过正在制作的作品了解彼此,并创造出新的艺术内容、艺术意义以及艺术方向。在这种环境中,“忍而为人”应运而生了。

Alizia Borsari将一种全新的表演手法带给了舞者。多位视觉艺术家受邀超越自己的媒介,去体验一种全新的、更贴近于所谓去背景化的表达技巧,并最终以多媒体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一场音乐特写的实况演出。届时 ,在由建筑师王振飞和王鹿鸣设计的舞台上,B6和徐文恺将与舞者们同台献艺。这次的演出很可能还只是展现暂时的成果,作品本身很可能在未来被进一步修改。

这种多训练内容下的合作方式在中国还是全新的。在近十年间,像这样的成功经历屈指可数。就像Els Silvrants在《动舞台》中写到的:“在这方面,这个项目将为本土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创造各种前所未有的合作机会。推出的项目关注于作品创作中的创作,希望在中国创作的作品能超越自身走向世界。[…] 找到合适的伙伴,大家携手共同努力,在艺术整合的基础上有效地建立起沟通网络,从而打造出高品质、专业化的项目,这对于艺术家、策展人以及中欧的观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从欧洲的活动以及展览中汲取经验,中国将会在本地艺术界建立起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从而为自身培育出一片新的“土壤”。这样一来,艺术界便可以从更具深意的角度来勾勒中国的现状,而不再仅仅制造一些我们通常在中国大型艺术节和欧洲展览会上所看到的平凡之作。”

参与者:
B6,音乐作曲家/Alizia Borsari,艺术总监/表演者,北京/ 徐文恺,新媒体艺术家和电脑编程,上海/ Nunu,舞蹈家,上海/翎溪,舞蹈家,上海/王振飞和王鹿鸣,建筑师和概念设计师,新西兰/ 何一鸣,平面设计师,上海


冯梦波,10月21日,晚上7:30
冯梦波常年生活于北京,他游走于数码游戏和当代艺术之间,作品兼具两家特点。除了从事商业游戏的缓和实验和自己的创作工作,冯梦波还将游戏硬件和软件广泛运用于社会评论以及表演项目的开发,甚至绘画中。

在作品Q2008中他为上海的观众带来了一场参与之旅,通过虚拟图像、蕴涵深意的游戏和与观众互动作画等为观众提供了一场互动参与的视觉盛宴。在演出过程中,他的作品设计允许观众(普通大众、艺术家、游戏玩家以及策展人)扮演各种角色,这就意味着在动画体验以及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观众可以随时重置自己的身份。基于游戏软件的时间特性,当它在屏幕上播放的时候,可以打破常规程序,在不预设任何结果的情况下,允许游戏角色随意进行互动。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10月22日,晚上7:30
作为一名艺术家和音乐先锋的一员,马克雷不断地探索创作视听音乐作品。他创新地使用影音资料,使作品赋有挑战性,引人注目,充满智慧并严肃有加。作为一名音乐家和DJ,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他就在表演中融入了多种音响效果,如抓痕声,物品破碎的声音。在过去的20年间,马克雷还使用多媒体设备去塑造多种多样的雕塑品,大多使用我们所熟知的物品如立体声扬声器、电话听筒和磁带。基于马克雷不但希望呈现源于自然的声音,更是关注其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他近期开始深刻挖掘之前的创作理念和主题,在新作品“影像表演”中尝试使用电影脚本。这个作品曾首演于纽约两年一度的视觉艺术演出PERFORMA05。

“影像表演”结合电影脚本与电脑动画技术,让乐谱变得栩栩如生,并创造出视觉投射效果。克里斯蒂安•马克雷在他的作品介绍中说道,“我用电影脚本编辑成一些静态的拼贴画,并经电脑制图技术分层处理,构造出可以铺陈音乐的框架。动态的画面和制图技术给音乐家以视觉线索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活力。我相信画面里有唤醒声音的强大力量”。

“影像表演”将会由三组不同的国内外艺术家共同表演。同为纽约先锋实验音乐家的艾略特•夏普是马克雷的长期合作伙伴,他将于古琴演奏家巫娜,中国戏曲打击乐器大师王力川,作曲家、游戏音乐创作者霍杰明,背景音乐演奏者颜峻,资深即兴演奏家、电子风笛手Bruce Gremo共同探索出多层次的音乐内涵。开场秀将由上海民俗朋克乐队——顶楼马戏团——呈现。此乐队希望能通过重新编辑乐曲集探索出背景音乐的潜在涵义。

纽约时报记者罗伯塔•史密斯在评论马克雷在纽约首演的“影像表演”作品时写到,“马克雷先生结合好莱坞电影脚本与之前作品中不和谐的声效,并回溯到了电影早期,他用电脑技术创作出类似约翰•巴尔代萨里作品中具有明亮色彩、跳跃抽象的圆点,线条和几何图形,来重新诠释黑白无声电影片段,这真是视听的非凡之夜。”

邵彦棚和陈雄伟的演出
DEAD J(又名:邵彦棚)是现代中国舞台上最有趣的人物之一。在他的城市中,100名DJ好手和眩目的大型迪斯科掌控着整个电子音乐界,本土制作人已越来越少,邵彦棚无疑是其中最好的一位。

2003年,受到实验音乐(如Teenage riot,Nic Endo,DHR唱片公司)噪音趋势的启发,邵彦棚开始与孙大威(山水唱片的创立人)组队表演,取名为Panda Twins。这两个阳光男孩掩藏在手制熊猫面具背后,带来了一场场充满活力的IDM和Break Core秀。在此期间,邵彦棚通过山水唱片公司与摩登天空(中国最大的新音乐独立唱片公司)发行了多首歌曲。2005年,邵彦棚个人签约摩登天空,决定追求“做聪明的电子音乐”。同年,他发行了其惊人之作《心象》。正如名字所暗示的一样,它以丰富的细碎节拍和小旋律戏弄了听者的耳朵。DEAD J第二张专辑《幻术》进一步展示了那与冷暖音乐景象融为一体的电子音乐。2006年,《幻术》荣获“华语音乐传媒大奖”最佳电子音乐专辑。同时,邵彦棚拓宽他的音乐领域,参与孟京辉执导的魔幻童话剧,表演时气氛诡异,服装也怪异奇特,就像一名太空人。

在2008电子艺术节中,邵彦棚将会与其艺术家朋友陈雄伟现场合作表演专为此次艺术节打造的作品。他们再次探索将DJ表演诙谐化,邵彦棚将在由陈雄伟设计的多层影像放射屏幕上播放他的音乐,届时音乐将伴着充满迷幻的数字化图片播出,使声音和图像栩栩如生。


一直以来,电子艺术或新媒体都很难长期归入任何类别。即使这种形式的先锋艺术都与新生事物密切相关-新技术,新文化形式,新社会评论,这样的有关新生事物的先例已经快被遗忘,也就是20世纪初艺术实践和理念中潜藏的美学和概念性根源。关于艺术定义和发展的激进主张在当时萌生,并以多种形式及方式在本世纪再度出现。如同达达主义是工业时代和机械制造的反应和翻版,这种新兴先锋艺术被视为信息时代和文化形式数字化的重要反映。

作为“徐汇剪影”项目的策展人,我们将新媒体理解为艺术的一种可能倾斜方式——上世纪70年代中兴起的多媒体技术,在与概念艺术激浪和互动媒体形式融合后有了新的发展。今天,大多数相同艺术形式都可以被称为“多媒体艺术”,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它仍然被特定文献定名为“艺术”。新媒体是一个有多层次含义的词语(如同“艺术”及其相关词语,包括 “油画”、“绘图”和“静物”等),即使写法相同却包含了许多意义。但是它的多种含义,又常常浓缩为一个概念,也就是艺术行为与技术手段的结合。

城市剪影项目意在为公众创造一个窥探新媒体艺术潜力的平台,并以不限于机械或数字互动的方式对其加以理解。本项目将为观众提供一个入口,并在该特定领域规划多条轨道来探索当代艺术和城市空间媒介的关系。作品创作者既有早期艺术从业者又有目前该领域新兴崛起的艺术人才,他们通过媒介进行划分,并构划多条轨道。围绕软件、游戏、移动影像、网站、城市LED屏幕以及精心制作的装置和表演来创造一种对于艺术的多种临界性,正式性或者实验性探索能力的崭新理解。

“城市剪影”项目的英文名FinalCut来自广受欢迎的视频编缉软件。近些年,FinalCut已成为许多艺术家的最佳拍档。艺术家使用该工具来结合影像脚本与声音、文字和特效。先做出作品片段,再与装置融合,最终成为数字影像。对于艺术家而言,完成一部影片或艺术作品,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便是剪辑影片,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耗时耗力的过程,捕捉、标记、编辑、控制和处理信息也常常会启发艺术家思考,带来实时思考和描述故事的可能性。同时,精确的策划和编缉过程,需要声音,颜色和特效方面的许多专家共同完成。

这种存在于艺术家和专家间隐含的“合作”创作模式,以及数字编缉工具中的非线性的叙述正好与我们的策展方法交相辉映。采取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与选中的视觉艺术家、音乐家、建筑师、编程师、舞者和设计师通力合作。这种合作既有包括临时集结的小组又有长期的合作伙伴。如同身处公司或剧场,许多艺术作品,特别是其中较为复杂和最具有创作力的部分,需要一定范围的技术和艺术技巧加以创作。比如表演“忍而为人”的创作,参与者包括多位艺术家、程序员和舞者。克里斯蒂安•马克雷的抽象影像作品“影像表演”已经邀请到了超过八位不同背景和领域的音乐家,从纽约先锋音乐家(艾略特•夏普)到上海朋克乐队(顶楼的马戏团),从中国戏剧(打击乐大师王力川)到中国第一个非盈利管弦乐队(Bruce Gremo)到全球视频游戏音乐场景制作者(霍杰明)。还有吞图项目,起初的制作目的可能更偏意识形态,但创作项目的艺术家们以团队的形式,选择网络提供的开放式资源作为平台,并向崇尚单个艺术家作品的浪漫主义思想发起挑战。

“城市剪影”项目选择深入互动的艺术家网络来提高艺术环境中的“感官”和“情感”能量循环。与我们一起工作的艺术家不仅包括与实验技术领域有密切联系的艺术家,而且还有在提炼数字技术和媒介工具方面具有更宽广美学暗示的艺术家。通过本项目,许多与20世纪早期学院派、表演和激浪派相似的战略随之而生,并且都指向数字范围内的文化和美学可能性。新未来主义部分的影像作品从颂扬和讽刺两个角度评价数字化文化。两个装置作品一个与城市商业圈主题产生互动,另一个则指向了上海高楼林立中很少看到的有月亮的天空。通过鼓励观众的参与,一些作品为复杂的环境提供了公众性的介入和重述性的艺术创作过程。

在这个宽广的合作性和网络性艺术架构中,文化体现的技术效应和大众对艺术的获得性问题渐渐浮现。我们不得不发自内心地询问自己,艺术能否为观众寻求新的形式和安排,从而重新踏入新形式的竞技场?有没有可能再纳入上世纪以来叱咤风云的技术表现?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如何才能将进行中的当代元素整合而入呢?

事实上,从过去的移动影像,抽象动画,大型影像制作到近十年对网络和手机元素的运用,技术已经与公众完全结合到了一起。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大大小小播放广告的城市LED屏幕已经变得越来越流行和普遍。从城市的每个商业角落向周围辐射,广告正反映着我们的梦想,渴望,和多重的幻想,更可能产生有趣的社会学效应。同样的例子还有DVD,通过这些包含全球电影、电视剧和资料的媒介,大众的世界观又有了新的提升。毫无疑问,展示技术迅猛的发展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那么,我们可以期待这些流露的消费者文化对我们自身发展产生影响吗?广告商可能相信他们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否则便不会对此分配众多资源。那么,当艺术家获得并利用这些大众传媒技术后将发生什么呢?他们会以此针对公众的消费至上主义创造多种形式的距离、阻力或者反应吗?或者他们会利用同样的大众影响战略来向公众传递自己的语言吗?

现今,艺术家可以得到许多工具来解码、记录和参与公共空间。他们的社会属性和宣传屏幕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展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商业内容取代了文化内涵,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有趣的故事和观点。例如,“城市剪影”40+4的访谈录中,40名不同年龄段的当代艺术家和传统艺术家开启了艺术家之间严肃尖锐的话题,解密了艺术市场的层级结构,使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更加有效地表达个人的原创艺术思想。在高新技术的辅助下,艺术家也有机会让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艺术转为主动的参与艺术,例如冯梦波的作品会随着观众的举动而做出反应或有所更改。虽然只是稍稍改变了作品的元素,但是参观者的行为最终决定了作品的展开方式。

“城市剪影”渴望通过探索新的艺术交流平台,找寻当代社会的艺术反映来扩大艺术在历史中的影响。什么决定着最终剪影?可以说,这个最终点毫无任何转还的余地。它时而排除,时而又包含一些特定的信息和思想,这些思想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传播,就好比现在的艺术界和编程界。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像故事自然发展一样。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去除某些元素,可能会重新写过,时不时地修改精简,也可能会全盘推翻整个故事。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艺术家已经决定了作品的最终方案,已经看到了创作过程的终点。是否真的有一个终点呢?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最终剪影呢?在处理编辑、重新剪辑和决定最终剪影的过程中,艺术家和策展人常常需要知道如何面对自己、面对历史和面对人们不断变化的艺术理念,从而确定艺术表达的界限范围,知晓自身所处的环境。关注的重点仍是:如何透过大众经历来反映更深层的艺术理念?如何在不断转变的社会价值观上引起共鸣?总之,所有的一切就是要通过“城市剪影”培养一种态度,找寻一个平衡点。

Written by Defne Ayas and Davide Quadrio, 上海, 2008


艺术家/项目:
40+4,吞图,徐文恺和Nunu、翎溪、B6以及Alizia Borsari,克里斯蒂安•马克雷(以及音乐家艾略特•夏普、巫娜、Bruce Gremo、王力川、霍杰明、颜峻和顶楼马戏团)
邵彦棚+陈雄伟
冯梦波
王郁洋
周啸虎
Michael Bell Smith
黄世杰
Terra Bajraghosa
村田武
萧子文
建

筑师:王鹿鸣和王振飞

赞助者
我们诚挚地感谢上海电子艺术节、赞助商以及合作伙伴ArtHub、克劳斯亲王基金会、新西兰、瑞士文化基金会、瑞士、纽约PERFORMA、上海莎玛徐家汇、意大利Transart 和 Sun公司;感谢包括宋涛、北京新空气管弦乐队、Nick Smith、Adam Zhang、Esa Nickle、何一鸣在内的所有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