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to overview
24.09.09 — 23.12.09
/

颠倒的图像,芝加哥现代摄影博物馆

“满目的工业,无情的建筑。金属构筑的未来文明,遮蔽了世界的通道。”《到达》,乐大豆2008

因为我离开了上海,因为时空似乎再一次从容,因为我可以明辨是非,所以我得以再一次平静地与上海和上海艺术圈共处。
我在过去15年在中国做了什么?我取得了什么成就?我又错过了什么?这场展览有点像分析以上这些问题的序幕,又似乎在唱反调。我很感谢这场展览,因为它给了我一次机会,让我能创造一个“零时区”——一个重新开始的关键时刻。在我最熟悉的艺术家们看来,这就是我在上海的经历的“颠倒”和“回放”。

在结束了2006年的Shanghype!之后,我运用多层次方法着手进行一个关于上海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数字图像、装置和传统摄影术共同创造一个感官的万花筒。不仅在这个展览场地,还在前来参观我推介的图像的人们的脑海中,这个万花筒都有望绕梁三日。

我只选择了一小群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让他们齐聚一堂。他们将分散在展厅各处,并将形成一系列互相交织的故事。我把这些故事分为不同章节,定名如下:浪漫、颠倒/前进、艺术家/城市评论、城市礼赞:现在、城市礼赞:现在/未来、内部/尾声。
所有部分都将在少数几个图标周围有组织地排列起来,在精心选择下悬挂起来,它们将对都市生活和人类环境做出评价,一阵见血地摆出对待城市现代化、城市解构、经济发展以及允许国际化的可能态度,所有这些都强调了图标、空间和展览概念之间诗意和美学联系的重要性。

这将会是一个超脱于策展人选择的叙事,正如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的那样,它将提出关于在上海乃至全中国艺术生产和艺术展示真实现状的问题:
“在当代视觉艺术领域里,每样事物似乎都与产品和市场有关。但是在一切有关创意的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创造的基础。关于中华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理论论述是必须的。为了为将来的创造性发展制造可能性,追忆是接近当前情况的理论通道——对过去的参考。为了这种发展,人类的一切艺术形式——包括视觉艺术、媒体艺术、建筑、音乐、舞蹈、行为艺术等等——共同作用,制造一个框架。但是,中国现在一方面仍然在否定一部分过去,而另一方面,则在试图抓住未来高科技创意的概念。”

在这方面,这个展览是给上海的小礼物,从外部展示了艺术家和创意人士在过去近20年的急速深刻变化中所做的各种努力。

我们将从理论层面上讨论上海的昨天、今天和可能的明天,对于这样一场讨论来说,这个项目将为其带来新风、注入新能量。而这场展览则似乎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背景,为项目搭建了一个活跃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