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17 — 20.10.17

雅各布·越侃:484

为您带来:

484, 雅各布·越侃, 1’46”, 2017


Alan Grillo 为我们带来了对雅各布·越侃的作品分析与解读。

最后的漫游者

许多涂鸦艺术家过着一种非常独立的生活,不断地破坏社会规则,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创作的冲动让他们在城市中、铁轨上、火车上进行涂鸦创作,一点一滴地巩固着他们虚构却全新的身份。探索的方式让艺术家持续地寻找新的领地,标记上自己的字母与颜色。城市变成了无边界的操场,为艺术家提供着无尽的创作角落。而这些艺术家也因此不能够被普通人见到或者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存档作为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时间的目击者,见证着艺术家的激情、情绪与挣扎,把我们带到了远离数字世界的更远的世界。

自我的炼金术

涂鸦艺术中一个经常被低估的方面是,艺术家需要为自己选择化名,并围绕着化名的独立身份做出的大量努力,化名即标签。获取标签就像是一个新的开端,这段新的旅程和探险是艺术家的存在的各个方面。使用化名来创作并自我宣传艺术,是你此刻真实身份所无法表达的方面的投射,为你的经历提供了制造闭环的契机。
探索自我(你)各种可能性的种种表征的炼金术之旅真实地反映在你的世界之中。作为一个年轻人,移居到另一个全新的国家去生活,这件事本身就和中国的边境线一样浩瀚,Jakub 特意选择了一条“英雄主义式”的新领地探索路线,这比他的同僚们所选择的路线要更冒险。在合肥与南京生活的经历让雅各布·越侃拥有了新的态度,他把自己融入在全新的景观之中,深入其中并观察其中的各种细节。

词语背后的思维

词语是我们与外部世界沟通的首选工具。语言是一个强大的工具,是一种具有两面性的编程工具:我们用词语思考并表达,但同时,如果你把语言当做既定结构,我们会很少看到外国人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用汉字的庞大系统。Jakub 不但接受了这样的挑战,也把汉字以涂鸦最原始的形态—“气泡字体”—应用到了他的涂鸦之中并把它做了一次更深远的实践,这是一种快速设计的字体,在这个方面上,汉字探索语言,使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应用,这是一种强大而创新的艺术实践。

艺术家简介

雅各布·越侃, 1990年生于斯洛伐克,作品涉及涂鸦、录像、绘画,使用丙烯、碳棒、墨水、铅笔和油画棒创作。在中国的6年时间,他主修汉学,并把汉语作为日常交流首要用语,成为其艺术创作之外的身份的一部分。他的作品深植于涂鸦文化,一种影响了千禧一代年轻人的持续性艺术运动。它发端于六十年代的纽约,并随着嘻哈文化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九十年代的欧洲。受此影响,越侃经常花费大量时间在城市中行走及骑行,仔细观察城市的细节并拾得有趣的物品应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艺术经历

2014 Art in Red Light, 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展
2015 Vice – 未知之夜, 中国上海,Factory 54
2015 开放的边界, 中国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经历

2013 当代艺术与设计展,中国合肥
2014 首届中国独立艺术展,中国合肥
2014 当代青年艺术展,中国南京
2014 Awkward Existence, 个展,The White Society Gallery, 中国武汉
2016 A Serious Matter, 群展,Vacuum Gallery, 中国北京